4月19日上午,由我院主办的水利水电学术成果交流暨陈祖煜院士专题报告会在北京举行。院长匡尚富出席会议并致辞,院三级职员兼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秘书长汪小刚主持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厚群、王浩、张建民、杜修力受邀参会。副院长李锦秀、纪委书记宋树芳、工会主席尤建青、总会计师张向东、院领导夏连强,岩土所在京职工以及陈祖煜院士培养的近40名学生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合照
匡尚富院长致辞
匡尚富在致辞中表示,陈祖煜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专家,是我国高边坡工程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陈院士的言行生动诠释了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涵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他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台具有工业生产能力的30千瓦振冲器;改进了Morgenstern-Price法,发展完善了以极限平衡为基础的边坡稳定分析理论;在国内开创性地将离心机应用于岩土介质、水下爆炸领域,首次通过试验证实了超重力水下爆炸冲击波及气泡脉动荷载的相似性;编制的边坡稳定分析程序STAB、EMU广泛应用于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边坡稳定分析。陈院士心怀家国、严谨治学、倾心育人的精神品格将继续激励我们在新的征程上继往开来、乘势而上。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陈院士的优秀品质,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为推进水利水电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陈祖煜院士做学术报告
陈祖煜院士以“我的学术生涯”为主题做报告。他回顾了自己的学术经历,分享了自己的学术奋斗生涯,将他的学术生涯以2005年为分水岭划分为两个阶段。在2005年以前,学术生涯前期主要从事边坡稳定分析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在潘家铮院士工作的启发下,他推导出了楔形体边坡的广义解,最后实现了两个偏微分导数为零,从而证明了“潘家铮最大最小原理”,并在2005年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后,他不再局限于边坡稳定分析,将工作重心逐步转换为关注我国水利水电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问题,开展研究和咨询工作,在水下爆炸离心模拟、溃坝洪水分析、淤地坝创新技术、工程建设信息安全的区块链技术等领域都展开了相关研究。最后,陈院士讲述了与潘家铮、张光斗、黄万里等水利前辈相处的点滴。陈院士通过分享自己的学术生涯,激励后辈们仍需奋斗,他心系国家水利事业的发展,正如他所说,他的学术生涯一直和祖国的山水联系在一起。
张建民院士做学术报告
张建民作题为《地震液化大变形评价方法》的大会特邀报告。他指出,地震液化判别和地震液化大变形的发展过程预测一直是岩土工程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砂土震动液化大变形亦是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研究课题之一。本报告介绍了其团队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饱和砂土液化大变形本构理论及实用预测方法,并详细建议了考虑地下结构影响的土层液化可能性的四步判别法、可液化土层中地下结构地震反应三维弹塑性动力分析方法和可液化地层中地下结构抗浮验算的实用方法等三种实用分析方法。
杜修力院士做学术报告
杜修力作题为《重大工程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方法、软件与应用》的大会特邀报告。他指出,我国重大工程面临严峻强震威胁。重大工程结构抗震分析需要考虑其与周围岩土等环境介质间的动力相互作用,相关分析方法与设计技术是地震工程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他介绍了团队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非线性整体分析方法(含无限域截断边界处理的人工边界方法、材料非线性本构模型、非线性波动问题高效算法)、多GPU并行显式动力计算的整体分析软件、以及结合混凝土高坝、地铁地下结构和近海风机结构抗震减震的工程应用。
汪小刚秘书长做学术报告
汪小刚作题为《边坡稳定性极限分析方法体系及其工程应用》的大会特邀报告。他指出,针对传统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因假定引入带来的适应性难题,在建立边坡极限状态机构一般性构建方法的基础上,依据塑性力学上下限定理,在不引入任何假定的前提下,建立严格满足上下限定理要求的边坡稳定极限分析优化模型,将求解边坡安全系数的问题转化为求解安全系数上限、下限解的优化数学问题。通过上下限值逐渐逼近安全系数,形成了完整统一的边坡稳定极限分析方法体系。与传统极限平衡法相比,该方法体系由于没有引入任何假定,不仅使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具备了更为严密的理论基础,而且可方便的推广到三维领域。
张建红教授发言
清华大学土力学分会秘书长张建红教授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作为陈祖煜院士的首位博士生,她回忆了与陈院士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讲述了陈院士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与学生之间的融洽相处,展现出了浓厚的师生情谊,并代表全体学生表达了对老师由衷的感谢和衷心的祝福。
4月19日下午,还召开了《边坡稳定分析: 原理、方法和程序》专著编写启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