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等奖成果
简要信息
【获奖类型】应用特等奖
【任务来源】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
【课题编号】基建前期
【课题起止时间】2000年4月~2007年12月
【完成单位】水资源所
【主要完成人】王 浩、陈敏建、秦大庸、陈锡康、汪党献、李锦秀、赵建世、倪红珍、杨爱民、马 静、唐克旺、裴源生、向立云、王 研、刘玉龙
立项背景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安全、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对水利的要求有所不同、有所侧重,同时,实现水利保障作用的自然、经济和工程条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水利对保障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进入21世纪,国家开始步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同时对水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水利事业面临一系列重大历史转变,水利需要改变传统模式、调整发展思路,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尽管我们对水利与国民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尤其是水利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但基本上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分析,缺少定量的佐证,往往认识上产生偏差,把握上缺乏尺度。面对建设现代化国家对水利事业的要求,迫切需要对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等重大问题进行定量研究,以全新的视野,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量化分析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回答水利工作面临的一系列“度”的问题,如:1)水问题引起的国民经济损失与解决水问题带来的综合效益问题,2)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3)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调控标准问题,4)与控制性指标相吻合的水利发展模式问题,5)水利投资占国民经济总投资的合理比例问题等等。因此,全面系统研究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不但是水利发展的需要,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研究内容
本研究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问题研究两个部分,所涉及的科学领域包括水文水资源、防洪、生态环境、经济、政治、管理制度、法律、系统分析、复杂系统等各个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广泛,技术难度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水利建设的分项边际成本与效用分析
在广泛收集国内外资料基础上,研究国内外水利与国民经济相互作用关系,重点从水利投资角度研究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提出对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体系。对世界水利发展总趋势进行评述,并对典型国家进行深入分析,对我国水利发展的定位进行研究。以现状调查为基础,对水问题引起的国民经济损失与各项水利活动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应进行系统总结。为界定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开源与节流、利用与保护的合理比例提供依据。
(2)水利与国民经济系统动态关系研究
研究改进水利统计指标体系,使其融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为建立水利投入占用产出分析模型奠定基础。在传统的投入产出分析中,将水利扩展为12各部门,构建水利投入占用产出模型,作为分析工具。编制全国及九大流域片水利投入占用产出表,研究水利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及整个国民经济大系统的动态作用关系。同时,利用水利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深入研究重大水利措施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3)水资源管理的总控制指标与水管理研究
采用多目标分析技术进行省级行政区的水资源使用权分配研究。通过用水定额的调查分析制定用水标准定额。通过流域水资源管理的补偿机制与恢复机制的实际调查,结合进行国际比较研究,进行与水有关的责任与利益关系的量化分析,并进行制度创新研究,提出水资源补偿机制与恢复机制的制度设计方案。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4)水利与国民经济关系协调准则研究
从价值观上研究水利与国民经济关系协调准则,包括防洪、水资源、生态环境的调控标准。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测,提出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对水利需求的综合评判准则。发展预测包括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区域依存度,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地区分布,农业与灌溉面积发展预测,国民经济发展对防洪安全的需求,生态环境建设对水利的影响和需求,结合已有的各类规划成果,提出相应的规划接口指标。
(5)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以国民经济与资源环境整体核算模型为基本工具,研究不同阶段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适应程度,提出水利发展适宜投资规模阈值,与之相适宜的发展模式和总体布局,研究生产关系方面进行相应调整的对策与措施。
创新点
本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创新主要体现在基本价值的认知、机制与规律的研究方法、模型定量手段、调控准则与标准的制定,以及宏观对策措施的提出等诸多方面,取得的原创性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
①提出了切合中国实际的耦合水利与水害对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作用机制的水利绿色核算指标与理论框架,创建了定量评价洪涝、干旱缺水、水污染、水生态恶化等水问题引起的损失和水利投资的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计算方法。
②创建了能够系统描述体现12项功能的水利行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的水利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编制了国内外第一份全国和九大流域51部门水利投入占用产出表,并提出了计算水利投资对国民经济前向推动与后向拉动作用等多项效应的计算方法。
③首次构建了全面描述水利与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复杂关系与机理的协调发展整体模型,提出了近中期全国及九大流域水利投资合理阈值、分项比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多维调控准则和发展模式。
④提出了能够反映农业种植结构、水土资源区域布局的虚拟水流量计算方法,并首次系统分析了基于农产品贸易的国际与国内虚拟水交换量。
⑤提出了生态补偿特别是流域水生态补偿的理论、方法、运行机制以及补偿标准。
应用前景及社会经济效益
本研究是我国在水利与国民经济交叉领域的第一个综合性研究项目,对建立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研究体系理论框架、加速水利与国民经济关系研究发展起到了开拓性的推动作用。研究中的相关理论、方法与模型系统等成果已应用于全国及分流域的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研究当中,实施效果良好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具体体现为以下七个方面的重大实践应用成果:
(1)我国水利的巨大作用和国外水利发展模式与投入水平的经验表明,未来水利仍将是国民经济投资建设的重点。
(2)水灾害对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水利在减少和控制水灾害损失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地位基本确立。
(3)水利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与保障作用,投资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应突出。
(4)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关系不断改善,但自身协调指数明显滞后于水利协调发展指数,要特别重视水利行业内部协调发展关系。
(5)根据两种不同的方法对水利投资规模的预测分析,提出了水利投资适宜规模,发展方向和分项投资的适宜比例。综合建国50年水利投资过程和本次研究提出适宜规模,可以看出不同发展阶段水利投资调控比例正逐步趋于合理。
(6)在适宜的水利投入下水问题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水利将对国民财富发挥巨大的保障和增值作用,新时期我国水利发展任务将围绕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展开。
(7)通过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发生的虚拟水在国际间和区域间的转移分析,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措施。
专著《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