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合作交流 >> 水利水电国际资讯摘要 >> 佳作有约

零碳建筑

发布时间: 2010-05-04 来源:
    建筑业是世界电力消耗和原材料使用的大户。在美国,商业建筑物和民用建筑物总耗电量和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分别占72%和38%。在世界范围内,建筑物的原材料使用量占40%。由于建筑物的寿命一般为50到100年甚至更长,人们往往认为削减建筑领域的碳排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老旧而又高耗能建筑的能源利用改造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节省能源开支20%-50%。更进一步,直接购买电力,或者采用就地发电用于加热、降温和照明,将建筑物彻底改造为零碳用电系统。这样一个零碳建筑就此神奇的诞生了!
    一些国家正在采取大胆的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德国。自2009年1月,德国要求新的建筑物,用于采暖和水加热的能源至少有15%来自可再生能源,或者要对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大幅度的提高,而政府也会为已有的或新建筑物的所有者提供财政资助。实际上,一旦建造商或房屋所有者开始考虑这些设备,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其经济上的收益会大大超过投入。
    在美国同样有进展的迹象,比如旨在刺激经济的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中的相关条款。这些条款包括加强100多万座家用建筑物的御寒性能,开始实施能源审计等。其次,要求公共建筑物加强建筑物御寒性能,进行更新改造。再次,要求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来绿化政府建筑,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安装屋顶太阳能热水器、暖气设备以及屋顶太阳能发电阵列设备等。
    在私营部门,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 众所周知其在能源和环境设计认证(LEED)和评价方案方面的领导地位 — 在该领域中扮演领头羊的角色。它于2000年发布了针对新建筑物结构的能源和环境设计认证标准,于2004年开始对商业建筑内部和现存建筑物的承租改造进行认证,于2007年开始发布住房建筑商认证标准。该认证分4个等级:
    基本认证、白银级、黄金级和铂金级。认证必须符合最低的环境质量、原材料应用、能源效率和用水效率标准。经能源和环境设计认证的建筑物意味着更低的运行成本,更高的出租率。并且相对于传统建筑,居住者更满意更健康,因此对购买者更具吸引力。 
    能源和环境设计认证标准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提高能源效率的建筑方案。对新建筑物的认证从选址开始,包括能源效率、水利用效率、原材料利用以及室内环境质量等。在选址方面,靠近公共交通的,如地铁、轻轨或公交线路等,可以获得加分。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服务于雇员的洗浴设施等。同时,必须尽可能利用日光,日光照明面积至少要达到总面积的75%以上。利用可再生能源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加分。
    迄今为止,美国有1600栋新建筑获得了能源和环境设计认证,11,600栋计划或在建的建筑物申请了认证。已经通过认证或注册认证的商业建筑面积总数达到5,000,000平方英尺。
    全球版本的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 — 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在2002年成立。截止2009年春天,它吸纳了14个国家的绿色建筑委员会,其中包括巴西、印度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其他八个国家 — 从西班牙到越南 — 正致力于取得会员资格。在现有成员中,印度排在美国之后居第二位,其获得认证的面积为292,000,000平方英尺,紧随其后的是中国和加拿大。
    除了绿化新的建筑外,在提高旧建筑物效率上也做出了巨大努力。2007年,克林顿基金会宣布了一项建筑物能源效率改造项目。该工程是克林顿气候倡议(CCI)之一。通过与C40(一个大型城市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合作,该项目促使金融机构和一些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服务和科技公司一起更新改造城市建筑,减少了建筑物50%以上的能源消耗。在该项目发起的时候,前总统克林顿指出银行和能源服务公司将赚钱,建筑物的拥有者将省钱,而碳排放将下降。
    2009年4月,纽约帝国大厦的所有者宣布对102层有近80年历史的2,600,000平方英尺的办公面积进行改造,由此将减少近40%的能源消耗。预计每年将节省4,400,000美元的能源开支,改造成本将在三年内收回。
    除了自愿的措施,政府制定的建筑规范中,对建筑物能源效率进行最低标准的设定也颇有成效。在美国,这一点在加利福尼亚州和全美的家用能源效率上有显著的体现。1975至2002年间,全美人均住宅用电量降低了16%。而在加利福尼亚,由于制定了严格的建筑规范,这一指标为40%。我们的底线是减少美国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当然,整个世界的潜力更加巨大!
    (摘自:http://www.earthpolicy.org/index.php?/book_bytes/2010/pb4ch04_ss4
分享到:

京ICP备0507336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700号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一号  邮编:100038 管理员邮箱:news@iwhr.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