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动态

“现代灌溉水肥管理原理与技术”项目通过鉴定

发布时间: 2009-06-30 来源:

    2009年6月27日,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宫市水务局和邢台市水务局共同完成的“现代灌溉水肥管理原理与技术”科技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由来自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北京市水科所、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水利部灌排中心及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节水协会等单位的专家组成。

    该项目成果是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研究成果的集成,研究工作历时近10年,由我院水利所李久生研究员主持完成。该项目紧密围绕喷灌和滴灌两大现代灌溉技术,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为核心,在施肥装置性能、喷灌均匀系数对水氮空间分布及淋失影响、喷灌作物冠层截留水量及其消耗机制、滴灌系统性能的田间评价方法、滴灌水氮运移规律、作物对滴灌水肥管理措施的响应与调控等方面进行大量的试验和研究,取得的具有突破性进展和创新包括:构建了描述不同施肥装置类型肥液浓度变化规律的经验模型,提出了适宜的运行参数;获取了不同条件下喷灌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冠层截留水量范围及其占灌水量的比例,首次建立了基于能量平衡的喷灌作物冠层截留水量损失估算模型,科学评价了小麦和玉米冠层截留水量的损失;确定了喷灌均匀系数对水分深层渗漏和氮素淋失的影响程度;首次提出了不同气候区喷灌均匀系数的取值范围,为完善相应的设计标准提供了依据;建立了滴灌系统不同施肥装置类型的施肥均匀性与灌水均匀性的定量关系,评估了土壤特性空间变异和水力设计对田间尺度水氮分布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完善了层状土壤滴灌系统设计和系统性能评价方法;系统研究了滴灌水肥管理措施对水氮动态和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建立了滴灌条件下水氮运移动力学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提出了滴灌水肥优化管理与调控模式。研究成果为国家和行业标准编写提供了技术支撑,研究形成的水肥高效利用模式已在河北、山西、北京、新疆等地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研究成果不但为喷滴灌条件下的水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对提高其水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喷灌冠层截留水量有效性及不同气候区喷灌均匀系数的取值范围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分享到:

京ICP备0507336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700号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一号  邮编:100038 管理员邮箱:news@iwhr.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