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动态

水利所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灌区高效节水灌溉标准化技术模式及设备”顺利通过验收

发布时间: 2017-04-11 来源: 水利所

2017年3月16日,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在北京主持召开了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大型灌区节水技术及设备研究与示范”课题2 “灌区高效节水灌溉标准化技术模式及设备”验收会议。该课题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主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参与完成。验收会由中国农业大学康绍忠院士任专家组组长,武汉大学杨金忠教授为副组长,来自水利部农水司、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研究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院、扬州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了会议。

验收专家组听取了课题主持人李久生研究员作的关于研究成果和经费使用情况等内容的汇报,对提交的技术文件进行了审阅,经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该课题全面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内容,达到了预期目标,同意通过验收。

课题历时5年,采用调研、试验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发了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实现变量灌溉的圆形喷灌机,发明了精确控制变量灌溉深度的电磁阀启闭循环周期控制方法,发展了变量灌溉分区和水分管理方法;提出了综合考虑产量和水氮淋失的内蒙半干旱区大型喷灌机水肥优化管理参数确定方法;提出了饱和泥浆法监测土壤有效养分的新方法,发展了确定滴灌作物施肥量的比例法,确定了马铃薯水肥耦合调控与平衡管理技术参数,开发出多目标利用微灌系统设计决策支持系统;提出了缩畦减灌精细地面灌溉、隔畦限量节水灌溉、水肥耦合调控平衡管理等关键技术、构建了小麦-玉米(谷子)高产节水栽培技术体系;提出了考虑地下水与土壤空间变异条件下的主要农作物灌溉制度优化方法;提出了基于分布式农业水文模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地区适用性评估方法,构建了节水灌溉技术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再生水灌溉典型污染物富集规律及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建立了不同人群的暴露评价与剂量/效应关系,构建了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模型,提出了适用于再生水的滴灌过滤系统选型配套模式与运行参数及灌区多水源联合调度方案。

课题共研制出节水灌溉设备6套,提出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喷灌、微灌及精细地面灌溉水肥高效利用模式12套,建成示范区26000亩,田间水利用效率和肥料利用率显著提高,增产效果显著。发表论文60篇,其中SCI、EI收录25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软件著作权6件,编写地方标准1项,参编国家标准(报批稿)5项,培养研究生44人。课题主持人获国际灌排委员会节水技术奖和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微灌奖。

 

分享到:

京ICP备0507336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700号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一号  邮编:100038 管理员邮箱:news@iwhr.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5: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