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泥沙所于2011年1月17日在密云举办了新年学术报告会。为了有充分时间进行学术报告和讨论,本次只邀请研究生代表李志威、青年职工代表王玉海博士、刘春晶博士三同志作学术报告。报告涉及河道演变、工程泥沙、泥沙运动机理等方面的新近研究成果,既有基础理论,也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韩其为院士和曹文洪所长亲临现场指导,泥沙所全体职工和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郭庆超副所长主持报告会。
李志威做了“天然河湾极限弯曲度”学术报告。根据河湾及牛轭湖弯曲度的统计和测算,初步确定河湾极限弯曲度变化范围,可据此来判断在自然条件下发生自然裁弯的可能性,对弯曲度大于极限弯曲度下限值的河湾,是否实施人工护岸和人工裁弯也有指导意义;天然河湾几何形态具有分形特征,对正裁弯和已裁弯的河湾达到极限弯曲度时,分形维数也相应较大;分形维数和弯曲度表征河湾几何形态具有一致性,当分形维数增大时,弯曲度随之缓慢变大,分形维数可作为弯曲度表征河湾平面几何形态的验证和补充。
王玉海博士做了“群桩冲刷试验及计算公式研究”的学术报告。通过合理进行模型设计和模型沙选取,有效减少了模型比尺效应带来的实验偏差,较为准确地给出了12种群桩设计方案的最大冲刷深度,并根据试验成果构建了承台群桩净距修正系数和承台桩间相互影响系数。研究成果不仅解决了特高压交流输变电线路过河塔基群桩冲刷的工程问题,而且修正了相关规范中计算公式的系数。
刘春晶博士做了“非恒定流推移质输沙特性研究”的学术报告。该项研究以实验作为基本手段,对非恒定流条件下的非均匀推移质运动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中主要水沙参数都实现了自动控制、自动测量和自动采集。变频器和电磁流量计的使用使得进口处的非恒定流量过程得到了精确控制,自动尾门和超声波水位计的配合使用使得出口处的水位过程也得到了精确控制,电子天平等构成的推移质接沙系统可以高频率高精度实时采集推移质水下重量数据。这些先进测控设备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实验中进、出口边界条件的精确性和试验成果的可靠性。根据试验成果初步分析了非恒定流条件下非均匀推移质输沙与非恒定流过程、加沙级配、摩阻流速、Shields参数的关系,并与现有推移质输沙率经典公式进行了比较,进一步从微观机理上了加强了对推移质输沙特性的认识。
整场报告会学术气氛浓厚,报告精彩,讨论热烈,学术火花频现。韩院士给予了点评,充分肯定了报告人的学术思想和创新成果,也对年轻的科研同志提出了殷切希望,勉励大家多思、多问、多倾听不同意见。泥沙所新年学术报告会在意犹未尽中结束。
郭庆超副所长主持报告会 李志威作学术报告
王玉海作学术报告 刘春晶作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