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深化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学习和经验交流,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工作,6月7日下午,水环境研究所邀请著名城市水利专家刘树坤教授在水环境研究所作了题为“城市河流与城市发展”的讲座。报告会由水环境所彭文启副所长主持,来自我院水环境所、泥沙所、水电中心、院办公室、科研计划处等相关单位的40余名职工听取了报告并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中国气象报的记者还在现场对刘教授进行了采访。
刘教授从城市“七个水”建设开讲,将报告分为三个篇章,分别是:“上篇:建设不怕水的城市”、“中篇:建设人水和谐的城市”、“下篇:建设有魅力的城市”。所谓的“七个水”就是“城市水利建设内容应当包括:防洪排涝、水资源配置、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等七大方面内容”,以“七个水”为引领,构成了城市河流与城市水利发展的核心内容;刘教授以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方式,选取了其中的中篇和下篇进行了历时两个半小时的详尽讲解。在“中篇:建设人水和谐的城市”部分,他首先对当前的河流生态面临的严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把现代城市的水问题总结成“水多、水少、水脏、水浑、水丑、水呆、水死”十四个字;通过对比古今、中外城市水系规划理念和实践的不同,对中国水城的发展思路、建设原则和案例实践进行了介绍;刘教授结合“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对建设人水和谐城市的理念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他把城市河流的治理总结为“自然、亲水、文明”六字方针,并由此深入介绍了城市河流治理的设计理念和一系列“天蓝、水净、地绿”的新技术;他针对目前在城市水系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水系治理要避免相互模仿,要因地制宜、突出个性、保护和发扬地方独特的水文化”。随后,在“下篇:建设有魅力的城市”中,刘教授结合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水文化的产生历程开始,引入了什么是优秀的水文化,并对水文化的未来与我国水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生动的讲解;刘教授认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水利工作者不仅要做河流的代言人,还要做水生态系统的代言人;要以“大水利”的理念指导我们的工作,即“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地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实现人水和谐、建设美丽中国。
历时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刘教授以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的向与会人员讲解了如何实现人水和谐,并对如何建设水生态文明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丰富而生动的讲座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与会人员也就自己关心的问题,与刘教授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会后,水环境所周怀东所长还就水环境所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研究的诸多关心的问题与刘树坤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刘树坤教授是国内最早开展城市河流治理研究的专家之一,早在1987年,他就提出了城市水利的概念,并于1999年提出〝大水利〞理论框架,在河流的防洪、水资源开发、保护、景观、生态修复、水文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水环境所以《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提出的工作任务中的重大科技需求为指引,以全面支持水利部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和创建工作为切入点,确立了以水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政策、方法和技术为重点研究方向,并以水生态文明理论内涵与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标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为近期重点研究任务。此次讲座,是水环境研究所从自身发展需求出发,结合院培训计划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为水环境所进一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