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专题报道 >> 院士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院士论坛 >> 院士风采
陈厚群院士简历 
http://www.iwhr.com     2010-03-30 11:04     来源:      作者:
字体: 】    打印    关闭    

    陈厚群院士,1932年5月出生,江苏省无锡人。水工结构学科水利水电工程抗震专家。水工结构专家。1950年至1952年在清华大学学习,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任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任和院主席团成员。

    陈厚群在混凝土坝的抗震加固理论研究和解决重大工程的抗震关键问题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解决了新丰江、二滩、小浪底等重大工程的抗震问题。主持编制和修编了我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等多本规范的制定工作,这是我国第一部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和修编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负责建置我国第一座大型三向六自由度模拟地震振动台,并为大坝现场振动试验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科学测试监测手段。他是持续20年中美地震工程合作研究项目《拱坝动力相互作用》的中方具体技术负责人和现场组织者。他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共28项。

    陈厚群曾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水电系统和水利系统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1年度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2007年获中国地震局、科技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颁发的“全国地震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奖”。曾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水利部和国家电力公司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理事长,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国际大坝委员会地震专业委员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河海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三峡大学兼职教授或博士生导师。
 
    陈厚群于1950年9月在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清华大学,1952年被推选到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期间,他以全优成绩毕业答辩,导师阿依伐尚教授再三挽留他在苏继续深造。这在当时苏联规定本科毕业必须工作两年后才能考研究生来说,属于破格。但在投身祖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强烈愿望下,他婉谢了导师的深情厚意,回到了祖国,被分配至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他坚决请求下,获准到东北桓仁水电站工地去锻炼一年。1959年被破格提升为工程师。

    陈厚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首批培养的知识分子,以报答党和人民的培育和期望为己任,为建设一个不再受人欺凌的强大中国献身。在他的身上,处处表现出献身和求实精神。

    1961年我国新丰江水电站发生水库地震,大坝急需抗震加固,领导责成由他负责筹建抗震组,分析大坝震害的原因,提出抗震加固措施。水工抗震是一门新学科,他在学校从未接触过。他不畏困难,边干边学,深入现场、虚心求教、刻苦钻研,终于和抗震组的同志们一起,通过大量室内试验、分析计算和现场观测,为工程抗震加固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也初步建立起了水科院结构抗震队伍。从此,水工抗震就成为他毕生的事业。

    从1973年开始,历时5年,在陈厚群的主持下,从总结经验、编写专题研究报告,到确定规范的编制原则、章节安排、分工起草、综合统稿、审查答辩,他成功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内容涉及几乎所有主要水工建筑物。该规范于1992年在陈厚群再次担纲下,圆满完成了修编任务。新《规范》实施以来广泛应用于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抗震设计实践,有力推动了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并于1999年获国家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从事抗震工作的历程中,他于1976年底陈厚群参加了毛主席纪念堂专用设备的抗震试验。1978年,被推选为先进集体代表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1980年,陈厚群被中美两国土木工程学会推荐到以坝工闻名的哈札(HARZA)工程公司聘任为高级工程师。

    提得一提的是,1987年,陈厚群负责建成我国第一台大型三向六自由度地震模拟振动台。该设备得到了国际上许多著名的地震工程的极大称赞,在美国国家科委的专著中,被誉为“世界最佳的坝工抗震试验设备”,“与他们合作研究,将为美国研究人员提供混凝土坝非线性试验研究的极好手段”。为了充分发挥该大型模拟地震振动台的作用,1988年4月,原水利电力部批准以该振动台为核心设备的结构振动实验室为面向全国的结构振动开放实验室。1990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会议通过,批准纳入中国科学院开放研究实验室管理系列。决定聘任陈厚群同志为结构振动开放实验室主任。还批准成立以张光斗、黄文熙为顾问,潘家铮为主任的学术委员会。后经中国科学院组织院士、专家评估中获得好评,建议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系列。1990年初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系统的开放实验室,他被任命为开放实验室主任。

    该设备为我国水利水电、核电、石化等重大工程抗震安全试验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在水利水电领域,对我国东江、二滩、小浪底、三峡、丰满、龙羊峡、小湾等许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抗震关键技术攻关,其中,小浪底工程进水塔群结构安全分析和孔板塔抗震试验研究,高混凝土坝设计计算和设计准则,先后获水利部、电力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核电领域,与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协作,对秦山核电站、恰希玛核电站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安全壳模型,高压安注泵,停堆冷泵,反应堆核燃料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等一系列关键结构和设备进行抗震试验研究,其中《秦山核电厂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抗震试验研究》于1994年获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机械工业领域,对模态综合技术,首次发现固定界面综合矩阵病态问题,并用拘束摄动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研制出微机静动分析程序,已应用于东方红3号卫星、风云2号卫星等重大工程,获机械工业部1993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石化领域,与石化总公司等单位协作,先后对各种储油罐模型和精密仪器的减震进行试验研究,并对南京储油罐现场进行原型抗震试验研究,其中《常压式储液罐抗震性能研究》和《软土地基上储油罐抗震安全性的现场地震模拟试验研究》均获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建筑领域,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了隔震地板振动特性及减振效应试验研究,大开间高层楼房的抗震性能研究,240米高南京国际商城模型试验,400多米高的中央电视台及成都四川电视台发射塔进行了地震反应试验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本实验室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抗震研究机构保持密切联系。经常参加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陈厚群负责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00m级高拱坝抗震技术研究” 课题,通过大量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基本上解决了9度强震区修建300m级高拱坝抗震安全这一关键技术难题,为小湾工程立项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西部强震区水能开发中高坝大库的抗震安全及推动高坝抗震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研究成果已直接应用于小湾、溪洛渡高拱坝的工程抗震设计和龙羊峡水电站高拱坝竣工验收工作,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各类国际会议上引起重视。本项研究于2002年获国家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水利水电工程抗震科研的艰难道路上,陈厚群以创新、求实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为人称道。陈厚群认为:“对一个抗震工作者来说,地震现场是难得的重要实践机会。一旦有震,当人们都紧急撤离时,抗震工作者却要迎着余震危险及时赶赴震中现场,为取得第一手资料而进行震害调查。在震害现场,住帐篷、吃空投救灾干粮,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奔波考察,这是我们份内职责。”他先后对云南东川、山东渤海湾、河北邢台、辽宁海城、内蒙和林格尔等一系列大地震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震害调查。每当在现场看到人民受灾的情景,更激发他作为一个抗震工作者的责任感。

    从1961年陈厚群受命组建结构抗震组开始,现在已发展成为:具有中国地震局核发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甲级资格证书;初步具有设计基于3S高新技术的水库诱发地震监测和预警分析系统的能力;在我国重大水利水电工程设置了强震观测台网系统;并初步建立了我国水工强震观测数据库;建置了先进的重大工程抗震试验基地;积累了长期和国外协作在坝址进行现场振动试验研究的较丰富经验和资料;与国内有关单位协作,开发应用了一批大坝抗震分析理论,方法和专用软件库;初步形成了一支约60%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研究队伍,培养了一批硕士、博士、博士后等不同层次的研究人员,已成为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影响的水工抗震科研集体。

    陈厚群一直认为:“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这个集体各个成员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离开了团队,个人是难有大作为的,在今天这个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加快,学科间的渗透很强,而竞争又十分剧烈的时代,尤其如此”。

    在他65岁,退离领导岗位十多年后,又毅然受命组建“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他竭力避免急功近利的局面出现;他要求对敏感的集体经济收支和分配应力求公开透明,自觉地接受群从监督;他坚持一切重大问题进行集体讨论的民主作风;他倡导基层领导可民主选举产生,并不断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几十年间,他倡导的“奉献、负责、求实、团结”的团队精神还在继续发扬。

    他说:“之所以还‘老牛自知夕阳晚,无需扬鞭自奋蹄’的孜孜以求,只是想在实现振兴中华的夙愿中,在为以今天的“早上八、九点钟太阳”们为主体的团队建设中,能再为其搭桥铺路尽一点添砖加瓦的绵薄微力。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09:28